很多人在婚姻里,男人會對標爸爸,女人會對標媽媽。
最近有部黑馬日劇《那你來做做看》,就把這個關系演繹得淋漓盡致。
男方是一個非常大男子主義的人。
他認為做飯、做家務是女人的事情。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爸也這樣,他爸在家里面很粗暴,所以媽媽一直在忍耐,在討好,導致他覺得婚姻可能就是這樣,男人就是要高高在上的,反正老婆會忍著。
女方恰巧就是一個討好型的人。
在她的家庭里面,父親是缺位的,基本不管家里的事情,媽媽每天都在抱怨,都在想要依附在誰身上,才能讓整個家庭更好的生活下去,所以媽媽是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救贖,她覺得靠自己是不行的,一定要有一個男人來拯救自己。
所以也導致了女方覺得,婚姻也好,感情也好,其實自己都得去照顧別人的感受,得捧著對方,讓著另一方,然后讓這個關系維持下去,否則的話,自己可能就活不下去了,沒有獨立生活和賺錢的能力。
所以當這樣的兩個人遇到一起,他們的需求就契合了。
男人對標的是自己的父親,首先是他爸爸能做到什么,他也要去做到什么,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呢,他要比他爸做的好,所以這個男人好不好,基準線就是他的爸爸。
現(xiàn)實生活里面其實很多人也這樣。
比如說,從小父親就是比較暴力的,可能會打老婆,打孩子,那么這個男人是咬著牙長大的,他最重視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脾氣,無論怎么樣,他絕對不會去打人,哪怕我把所有的情感都憋在心里面,我很難受,很壓抑,但我一句話也不說,我也不吵架,我也不暴力。
在他的視角里面,他已經(jīng)是一個非常非常的好男人了,因為他已經(jīng)遠遠超過了他爸。
可是在老婆看來可能真的是遠遠不夠的,這個男人什么都不跟我說,遇到事情就是憋著悶著,家里特別的低氣壓,其實從他的表情,就能夠看出來這個男人是在壓抑一些什么東西的,所以其實老婆心里面也有很多的恐懼。
又或者說,女方從小就看到,媽媽是怎么在為這個家去付出的,幾乎是承擔了所有的家務,會做好吃的飯,會收拾衣服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,也會做一些手工,所以她會覺得,自己一定要在未來的生活里面,能夠超越自己的媽媽。
也就是說,女方的基準線,其實就是媽媽。
所以往往她也會變成一個承擔這各種家務,任勞任怨的女人,可能這個丈夫她也沒有那么的滿意,但是她不希望婚姻出問題,不想吵架,不想離婚,因為一旦這樣,好像就說明我其實沒有媽媽那么厲害,媽媽可以把這些關系經(jīng)營的很好,而且也不會一直像我這樣抱怨,當我自己忍不住的時候,我就會覺得我很糟糕。
在她的視角里面,她已經(jīng)拼盡全力了,好像也沒法超過媽媽,但其實在關系里面,她沒有做過自己,好像一直是在為了別人的目光,別人的期待去過。
丈夫也沒有機會看到她心里面的這些情緒,這些壓力,老婆從來不表達,他就覺得可能老婆是不介意的,所以他也一直覺得婚姻挺幸福的,有一個這么愛我的女人,那么這個婚姻里面,其實男方和女方徹底就沒在同頻溝通。
?
還有一種可能是雙方的父母可能差勁到一個地步了,或者優(yōu)秀到一定地步,導致孩子根本就不想進入感情。
比如,父母雙方性格都很差,有出軌、吵架,家庭非常不和睦;或者父母都很優(yōu)秀,都把心思放到事業(yè)上,給孩子的愛很少,家庭并不親密。
他們會覺得我的父母都已經(jīng)這樣了,可能我找一個人,他會比我的父母對我更糟糕,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過。
或者說我自己的父母太好了,太幸福了,我覺得無論我找什么樣的人,都不可能超過他們,沒有一個人比他們更愛我。
所以其實父母之間的關系,以及父母本身的人格是否成熟,對孩子其實有很大的影響,孩子是不知不覺在模仿父母,在以父母做范本,但當然這只是我們婚姻里面的一個影響因素。
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去覺醒,完全按照這條路去走,其實很快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婚姻會進入一個困局。
比方說男人就會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,已經(jīng)比自己的爸爸好很多了,為什么老婆還對自己有那么多的意見呢?因為他其實起點很低,他模仿的那個范本,可能是就是遠遠不夠的。
或者說女方覺得自己在婚姻里面很壓抑,很辛苦,但是男方從來都不看到自己,也是因為,可能她模仿的范本足夠善解人意,但是從來都是忽略自己的,也就不知道如何去經(jīng)營出一段自己想要的關系。
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覺醒,我們要看到父母是如何去影響我們的,看到我們一直在極力去模仿誰,想要去超越誰。
而這個超越,在我們的感情里面到底夠不夠用,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太低了,還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了。
在和人與人的碰撞里面,真正能看到另一方的需求,也看見自己的需要,這個時候我們才算是真正完善了我們的婚姻觀,不再去怪別人怎么樣,怪父母怎么樣,完全承擔起屬于自己的人生責任,可能婚姻才會真正的幸福。
下面詳細說說兩種情況:
1.母親很強勢的男人,會長成兩個極端。
2.童年缺失父愛的女孩,很可能找“父親型伴侶”。
(一)母親強勢的男人
強勢的媽媽有四個特征:自我中心,控制欲強,脾氣暴躁,熱愛干預。
家里所有事都得圍著她來轉(zhuǎn),她說是對的,那就是對的,說是錯的,那就是錯的。
孩子只能按照她的方式來成長,為了保持絕對的控制,她還會一直去監(jiān)控孩子的生活,看他日記,翻他書包,推門監(jiān)視,在房間里裝監(jiān)控。只要孩子表露出不符合自己計劃的行為,一定會有一頓大罵,要不就是道德綁架,要不是因為你,我也不會這么辛苦。
孩子從小就要和這個強勢的媽媽相處,被逼出了假性自我——有一套自我保護的模式,能配合媽媽的演出。
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只有兩個極端。
第一,是變成一個沒有自我的人。
性格溫吞,脾氣巨好,但不擅長處理沖突,一吵架就會回避。媽媽已經(jīng)幫她把人生都規(guī)劃好把他的生活都過了,那他就無路可活,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,你干點事情還會被罵,倒不如做一個傀儡只求得到寧靜。
第二,是變成媽媽的復刻版。
脾氣暴躁,控制欲強,要擁有絕對的權(quán)威,誰都不可以違抗他。媽媽暴躁,她就比媽媽更暴躁,長大后他媽都管不了,他才可以開始自己的人生,他的強勢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。
但是一個孩子,基本沒法真正做到去恨自己的媽媽。他們對母親的感受是又愛又恨,又想逃離,又渴望他們的愛,長大后他們在愛情里往往也會去完成這個期待。
失去自我的人,就很需要一個引領者。
他們總是會被那些獨立,強勢自我的女人吸引,可是他又不希望這個人完全像他的母親一樣,他期待伴侶能夠看見他長期的壓抑和痛苦,特別希望伴侶在管控自己的時候,也能尊重自己的意見,能溫柔體貼,照顧這個受傷的自己。
而強勢暴躁的人同樣會愛上那些強勢的女人。他總是希望通過征服她,改變她,去彌補過去的遺憾,童年的時候,他沒有力量和媽媽對抗,只能被動的接受她的控制,長大后他希望自己能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勝利,去安撫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。
所以這類人往往都是妻子優(yōu)秀,強勢,獨立,但他們卻總是偷偷出去找一個柔弱的第三者。
因為最后他們才會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一開始愛上一個人,原來是因為過去的創(chuàng)傷,是因為自己渴望伴侶彌補童年受傷的自己,而他更需要溫柔知性,崇拜自己的人,來填補過去不被重視的感受。
真相就是,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婚姻中找到一個優(yōu)化版的父母,這類人無論是自己的成長還是要給伴侶幸福都需要經(jīng)歷一個長期磨合的過程。
如果你的伴侶是這類人,你看得見他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,就會知道如何跟他相處——調(diào)整你和他互動模式里的強勢配比,既有主導感情的能力,也能在不經(jīng)意的時候,給他溫柔理解的感受,傾聽他的想法,他基本就離不開你了。
(二)童年缺失父愛的女孩,很可能找“父親型伴侶”。
一個人選擇關系的時候,往往會受到內(nèi)在的“缺失”影響。
父愛缺失有兩種情況。
一種是物理性的缺失。也就是和父親很少見面或沒有見過面,比如從小父母離婚跟著母親生活,或者父親很少回家,所以很少得到父親的愛。
另一種是父親角色缺失。比如父親很懦弱、父親在家庭里沒有存在感,等等,也會導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愛。
這類女孩長大后,往往在感情里有這些特質(zhì)。
1、對伴侶期待過高。
因為缺少穩(wěn)定的愛,會希望另一半不僅能承擔伴侶的角色,要對自己溫柔、包容,陪伴自己;
同時,還希望另一半承擔缺席的父母角色,像父親一樣有力量、有擔當、事業(yè)心足;像母親一樣溫柔、細膩,對自己很寵愛;
多重的標準,很容易讓伴侶覺得壓力很大,覺得很難滿足你。而你會經(jīng)常表達對另一半的不滿,因為要滿足雙重角色太難了。所以,很容易因為期待過高而推開另一半,感情到分手、離婚的地步。
2、執(zhí)著于索取被愛感。
因為童年的缺失,內(nèi)心是不完整的,有空缺的,所以會一直有索取感。有人表現(xiàn)得明顯,“如果你愛我,就要送我花禮物,換情侶頭像,凡事聽我的……
用我想要的方式愛我,不然就是不愛”;也有人表現(xiàn)得不明顯,感覺到失望不說,并期待對方發(fā)現(xiàn),對方?jīng)]發(fā)現(xiàn)就生悶氣、冷暴力、逃避。
而這些行為的本質(zhì),是索取被關注、被愛,因為內(nèi)心的缺失,你對關系很消極,會擔心現(xiàn)在有的愛未來會變,對方可能是裝的愛你,所以你會一遍遍去驗證,擰巴、正話反說、用推開和傷害對方,看對方對你挽留在意的程度,來確認被愛。
然而,在這樣的感情里,伴侶會感覺很消耗,很難感受到你的愛,會因為過于疲憊而離開你。
3、置換愛的思維。
窮養(yǎng)、缺愛的女孩,長大后,不配得感總會作祟。
一個人,如果方方面面很優(yōu)秀,你們進入關系后,你的安全感會很低,擔心他是新鮮感、會看不起你、會不愛了,他會不會喜歡上別人,各種擔憂;而如果伴侶整體很優(yōu)秀,但有某一些缺失,或整體不如你,你會感受到安全,覺得自己能把握對方,能掌控關系,相處會更坦然。
原因,在于,內(nèi)心的缺失,小時候得到的愛,是有條件的,所以,長大進入親密關系后,你會延續(xù)這種思維,用付出換取被愛,或者討好型人格,很怕伴侶生氣不滿意。
而你的本質(zhì),是置換。
如果換不到,自己付出了很多,卻一直被忽視、沒有回饋,就會對關系失望,產(chǎn)生毀滅心理,從討好型變成討壞型,生氣、吵架、責罵、冷暴力伴侶,用施壓的方式讓伴侶愛你,而對方要么和你沖突,比如吵架、攻擊,要么遠離你,比如冷戰(zhàn)、冷漠、不在意你。
關系只會惡化。
所以,因為"缺失“,你無法經(jīng)營好親密關系,越渴望被補足,關系會變得越差,最終很容易引發(fā)彼此的分手、離婚。
一個自己不完整的人,長大后若想把親密關系當成補給站,從伴侶身上去找補,這樣的關系是很難長久的,伴侶會覺得你向一個無底洞,需要不停的滿足你、向你證明愛,最后一旦超過限度,關系就會破裂。
#結(jié)沒結(jié)過婚的人都共情了##婚姻生活##微博興趣創(chuàng)作計劃#
發(fā)布于:北京